家乡的大蒜

经典散文 (40) 2022-06-08 16:29:28
  家乡的大蒜
  猜个谜语:“弟兄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只要一分开,衣服就扯破。"——打一蔬菜名。聪明的你猜到了吗?
  大蒜是我们家乡民乐的特产,家乡的紫皮大蒜因营养价值颇高,且易保存远销许多城市,甚至销售到国外。因为大蒜伴随了我的生活四十多年,所以我对它非常熟悉。种蒜是一件又脏又累的“苦差事”,往下读你就明白了。
  先说剥蒜吧:每年三月下旬父亲和母亲便把前一年的蒜辫子,从房梁上轻轻取下来,我们一家人就开始做种蒜的准备工作了。把蒜头一个一个从蒜辫子上揪下来,再把一瓣一瓣的蒜从蒜头上轻轻掰下来,然后把蒜皮一层一层剥下来,最后小心翼翼地放到一个篮子或竹筐里。干这些活的时候下手不能太重,否则的话会弄伤这些宝贝,种到地里就有可能不发芽。我们姊妹四人一般在功课做完后积极帮大人剥蒜。通常父母都是白天在农田种蒜,晚上吃完饭坐在家里剥蒜,大蒜上有许多泥土,加上蒜辫子上也有尘土,所以不论哪一道工序,都是又脏又累,但是每家每户的乡邻和父母一样干得非常卖力。因为大蒜是我们那时主要的经济来源。
  种蒜:父母各自拿着一把锄头在地里刨一道不深不浅的小沟,我们姐弟跟在他们的后面,一个人把剥好的蒜瓣根须朝下和地面垂直方向“点”在土里,另一个人把事先准备好的粪土盖在蒜瓣上,种完一行继续种下一行,而且每一行都要成一条直线,否则歪了就非常难看。后期还要经常除草、施肥、浇水……我记得父亲经常下雨的时候穿着雨衣雨鞋,冒着大雨、顶着大风去地里施肥,一只手端着着肥料脸盆,另一只手把肥料洒在地里。一块蒜地施肥每次都花费父亲两三个小时。每次施肥回来父亲的衣服裤子都湿了一大片,鞋子里装满了水。有时候我劝他下雨时在家休息,别去干活了,但是他风雨无阻,他说下雨时施肥蒜长得又快又好。父亲是一位种大蒜的能手,所以每年他种的大蒜比邻居家的蒜头格外大,质量格外好。到我家的蒜地看看,一株株绿油油的蒜苗,像一排排站着整齐队伍的士兵,随时等着司令员前来检阅。地里没有一根杂草,每株蒜苗之间的空隙清晰可见。只要看上一眼,便觉得非常美丽。
  抽蒜苔:大概公历七月上旬又要抽蒜苔,那完全是一种技术活,只有父亲和母亲才能干好,他们抽的蒜苔又长又完整,而且速度非常快。我抽了多次,都宣告失败:蒜苔不是太短就是抽到中途折了,真是一种浪费。抽蒜苔是所有种蒜程序里面难度最大的,没有亲自干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挖蒜:八月下旬到九月上旬是收获的时候了,我们一家人常常每人拿着铁锨把一株株成熟的宝贝从地里小心地挖出来,(用力太猛会伤了宝贝)然后把蒜上的泥土搓干净,码成小捆,然后天快黑时,把它们一捆一捆放在手推车里,运回家后,再一捆一捆从车子里取下来,堆放在屋檐下。不能放在露天地里,万一天气下雨会淋湿了这些宝贝。
  辫蒜:吃过晚饭全家人又开始忙碌。把蒜按照蒜头的大小分成大中小三等,分门别类后才开始正式辫蒜。首先拿起一株蒜,用一个木制的榔头把蒜的茎捶扁,不经过这道工序蒜是辫不住的。辫蒜的方法和辫辫子差不多,一根蒜辫子大大概有40到45个蒜头。根据蒜头的大小不同,卖的价格也不一样。大的就卖得贵,小的就卖的稍微便宜点。我和弟妹们因为第二天要上学,干活到到夜里十点就去睡觉了,父亲和母亲经常都忙到半夜一两点,我半夜里起夜看到他们还在忙碌,非常辛苦。第二天等我们姊妹起床后,院子里已经整整齐齐起摆满了昨晚的蒜辫子,各个都是头朝下被放在通风且能晒上太阳的地方,父亲和母亲不知啥时候早就下地干活去了。
  从我七八岁开始每年种蒜的过程,我都是全部参与过的。直到我结婚成家以后,才干的少了一些。上个世纪70-80年代,父母亲为了供我们姐弟四人读书还经营一家服装店,所以他们在农田里干活都充分利用了所有的业余时间,比如说夏天的早晨他们五六点钟就起床到地里干活,九点多从地里回来再去服装店忙碌。下午六点店铺关门后又去地里干活,一直干到天色全黑的时候才收工回家,回家后还要忙着做饭、做馍馍、喂猪、喂马、剥蒜、辫蒜……其中的辛苦和忙碌可想而知的。我们小孩子休息日跟着他们在地里干活时间和大人一样,他们干多久我们也干多久。坚持不下来是不行的。
  吃蒜:俗话说“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大蒜可以治疗感冒,我们一家人一旦感冒,妈妈便把大蒜放在火上,稍微烤一下,再把它们和生姜、大葱、红糖等放在水里熬些汤,让我们趁热喝下去,然后盖上被子,好好睡一觉。第二天感冒就完全好了。有时候拉肚子时吃蒜也非常管用,把面条和蒜一起吃下去,几个小时后肚子也就舒服多了。我们一家人很少吃药打针,全是大蒜的功劳。煮一锅洋芋,捣成泥,再拌一些用香油炝过的蒜泥,吃起来非常美味,口颊生香。在我小时候物质匮乏的年代,不亚于一顿大餐,同时也是一道做起来简单、老少皆宜、百吃不厌的美食。有时在妈妈做好的一碗凉面里放一小勺香油炝过的蒜泥,然后再放点醋,把他们搅拌拌匀吃到嘴里,即使没有其他菜肴,我们一家人也吃的津津有味。
  每次看到一些土里吧唧、丑陋又脏兮兮的紫皮大蒜我就想起了父母和老家乡下的乡邻们,他们和他们种植的大蒜一样,表面并不光鲜亮丽,但是他们吃苦耐劳、朴实厚道的形象让我终身难忘。我从小在贫苦的农民家庭长大,现在虽居住在城市多年,大概有十多年不曾到农田里去干活了,但是乡下那淳朴的民风、清新的草香和沁人心脾的空气,一辈子也难忘;父母和我们姊妹四人在农田里一起干活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这种生长环境下,我们姊妹养成了像父辈一样的性格:坚强朴实、勤劳厚道、勤俭节约以及踏实认真。这是任何高明的老师都无法传授的,因为那是自己几十年的亲身体验。感恩父母言传身教给我们这些优秀品质,使我不至于懒惰;使我面对种种困难时不至于退缩或放弃;使我懂得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正值五一劳动节,写下一点关于劳动的文字,聊表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非常喜欢一段公共微信里的文字:
  不管你是20岁、30岁
  还是40岁、50岁……
  趁岁月正好,愿你跟随内心,无问西东
  把自己的向往变成梦想
  愿你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在忙碌都市中做自己的英雄
  以劳动之名,为自己喝彩
  奋斗的人生最美丽!
  与君共勉!
  作者介绍:
  臧晓芸:女,1971年2月生于甘肃张掖,本科学历,中学教师,一个乐观笃实、理想内省、果敢坚毅、喜欢读书写作的孩子王。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