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味

经典散文 (47) 2022-06-08 12:26:32
  过年,曾是每一个孩子最兴奋的,最向往的的事情。从腊八开始,各家各户就开始筹备过年的东西了。因此,各地也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谚语。
  我记忆中,小时候每逢腊八过后各家就开始忙碌了。村里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招待亲朋好友用的各类自制食品。先是磨面粉,磨杂粮,磨调料。然后是准备肉,过年时能吃上肉,也是一家人最期待的事情,每家几乎都准备了过年猪,腊月里男人互相帮忙杀猪。女人在家负责蒸,煮,煎,炸各类食物,展显厨艺,忙完所有的事情。最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包三十晚上的饺子,擀面做臊子准备初一吃的臊子面。
  辞旧迎新,腊月二十四全家老小忙着收拾屋子和院落,打扫干净卫生后,用从集市上买来的过时报纸把墙壁糊一遍,再贴上几张象征吉祥平安的彩画,年轻人住的地方喜欢贴上一些当红明星画,换上新装的窑洞也比平时亮堂了许多。当然墙壁上的报纸在缺少图书的农村,还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学习一些课本没有的知识。在以传统农耕为主的农村,人们过年时不仅自己要过好,还要给帮助他们耕地拉车的牛和马准备优质草料,以此犒劳这些无声朋友一年的辛勤付出,就连平日里负责看家护院的大狼狗,也能在三十晚上吃上两个白面馍馍。
  大年三十,是全家人最忙的一天。从早一直忙到晚,祭拜祖先,贴春联,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家族的人聚在一起守夜过年。我们穿上新衣服,吃着瓜子花生,从父母手中接过那比可以由自己支配的压岁钱,虽然不是很多,但已经期待好久了。初一开始就跟着大人给家族里的长辈拜年,初二跟着父母去外公外婆家,长辈们不是给吃的就是给压岁钱,能开心好久,时不时的清点一下自己的“收入”。因为过年,既不用写作业,也可以偶尔玩扑克牌,即使在亲戚家玩几天,父母都会格外开恩。
  从第一次看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开始,春晚进入了我的记忆。从此以后每年我都会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等着春晚开始,春晚背景音乐《春节序曲》和谢幕歌曲《难忘今宵》是我最爱听的音乐,没有随身听,没有手机的以前每当听到这两首音乐,就预示着跨年夜到了,好像这两个音乐,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更加显现它存在的特殊作用,将人们从旧的一年带到新的一年。
  过年就像一台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的发展,一起过年的人和地点也在不断变化。上初二的那一年,爷爷再也不会陪我一起过年了,按照老家习俗,亲人去世三年内,过年不能燃放烟花爆竹,不能贴红色的春联和门画,那个年过得也异常寂静,几年后,过年时奶奶的身影也不在了。我们磕头拜年的地方从炕头换到桌头,爷爷奶奶的遗像前摆着各种供品,无论我们怎么磕头,也不会听到那既熟悉又亲切的声音了。大三时因为假期去上海打工,那年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在外过年。结婚那年,过年时父亲专门给灶王爷上了几炷香,表示家里添新人了,过年也多了几分喜气。自从女儿开始加入到过年的队伍后,因为有了下一辈人,过年时父母的注意力,也开始从儿子身上转移到了孙女的身上。
  每年看春晚时,主持人总会说一句话,在这举国欢庆,阖家团圆的日子,让我们向仍坚守在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道一声谢谢。那时候不懂这话的含义还好奇的问大人,过年还有不回家的?工作后才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家陪伴家人过年。去年,因为工作原因,妻子和女儿专程赶来陪我在工作的地方过年,我们和新同事一起做年夜饭过年。也许今后我们都有可能在过年时不能与家人团聚。每逢腊月,我们最担心的问候就是今年过年回家不,钱挣不完的,过完年再挣,其实不因为钱不回家,而是工作原因。
  现在过年时,大人也不在用忙着做各种好吃的食物,孩子们也不会在乎压岁钱的事了,从前那浓浓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虽然已经腊月十几了,不去超市还真感觉不到又快要过年了。脑海里能搜索到关于过年的记忆似乎不是很多,而且大部分还是儿时的记忆。现在过年,不用再盼一年,忙一腊月了,只要去一趟超市,过年的东西就备齐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以前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的东西,现在每天都可以看见。以前只有过年时才过年,相比以前,而现在我们天天都在过年,所以年味淡了,而记忆中年味也就更加越难忘了。
  (供稿人:惠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