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化”随想

散文随笔 (40) 2022-06-07 22:59:10

  关于“退化”随想

  莫梓淇

  “多思考,防止老年痴呆,童心要留在心上,而不是智商上,毕竟你是一个成年人。”

  ——题记

  最近一年多,我越发有个执念,就是应当更多地去接纳或者输出“成人向”的东西。

  这里的成人向内容与色情淫秽无涉,而是指那些契合成年人思维习惯的内容,要想说清楚这到底是什么,我觉得首先应该先从反面说说它不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感受到了现在互联网平台内容有个明显趋势,即少儿向,这是成人向的反面,所谓的少儿向概括来说,就是那些简单、直白、光滑、柔软、可爱、激动的内容,是那些“太好哭了”和“笑不活了”的接力,是那些“反转了”和“又反转了”的轻断,是那些需要配上流行音乐尴尬煽情的短视频新闻,还有那些“宝宝心里苦”和“这个吃起来好凉凉”的叠词,当然还有500字文章下的“太长不看”。

  别误会,我并没有觉得这些少儿化的内容有什么原罪,在精神松弛的时候,我也偶尔会有类似的表达,很多成年网友选择少儿化的表达也仅仅是出于玩笑,幼儿式的的表达是皇冠与宝石,玫瑰与珍珠的选择,一切都是闪亮与发光的轻松惬意。真正让我忧虑的是,大部分成年人因为长期浸泡在这些内容中,已经在精神上被重新塑造,如果长期消费和生产少儿向的内容,那他们的精神就真的可能趋向少儿。

  有一说一,少儿向的世界观是非常爽的,眼前一切的是非曲直都那么清晰明了,都那么激动人心,那些甜美可爱又毛茸茸的事物俯仰皆是,大脑只要品味充沛跌宕的情绪即可,至于演绎逻辑和体察事物的幽微曲折,那会让人疲劳困惑,这份责任大可交给别人,自己需要做的仅仅是翘起二郎腿并等待结论,许知远老师和施展老师在一次对谈中都表示,现在的年轻读者和在校青年身上有个非常明显的迹象,就是提问能力的衰退,这些青年似乎搞不清别人言论的重点是什么,作为普通大学生我实在太有感触,尽管我实在清楚玩多了手机冲多了浪已经让我变得浮躁,但是当下那种不需要动脑的轻松感实在是太舒服了。但是在备考时,发现自己各方面能力的高度退化,相比于高中时代几乎是天上地下,思维逻辑表达能力的削弱、知识记忆模糊与广博度的缺失,看长篇文字会焦虑,需要表达情绪时一口气憋在胸口。在我看来,连问题都问不出来恰恰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等待结论,是心智少儿化的表现之一。

  少儿化的一切都很美好,唯一的缺点就是被其塑造的成年人并不会因此就得到世界的宽容,因为如果你看起来像是个成年人,那世界就会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要求你,你15岁的时候搞砸了,旁人会拍拍你肩膀说年轻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等你35岁搞砸了,HR会拍拍你肩膀让你把工牌交了,你15岁的时候满嘴跑火车,旁人会说年轻人思维就是活跃,你35岁频频口出暴论,老板同事就会觉得你不值得信赖。

  绝大多数成年人都能区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有时候接收一些内容就是图个酣畅淋漓,但如果当一切都归于平静之后,仍觉得现实就该如此,那多少就有点问题了。就当下影是消费市场来看,确实所有人都在等待着高智商高质量大制作严肃题材的好作品横空出世,犹如天降紫微星,划破死水无波的中国市场,然而事实是近几年的所谓爆剧依旧是所谓无脑甜宠剧。就好像人生实在太苦,只能能寄希望于甜蜜的、天降好运的、总有人会无理由的爱上废物的你之类的心灵鸡汤填补内心缺失,为在残酷现实压力下喘不过气的“社畜”一处避风港。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不停地付出代价,如果我们主观上选择成长,那么我们至少还可以将主动权握在手里,有选择有准备地放弃些什么,但如果我们在主观上拒绝成长,那些被推迟而又逃避不过的代价将不断地累积势能,最后决堤将你冲垮,彼得森教授的那个比喻好,时间会先品尝你的一部分,并爱上你的味道,最后将你整个吞下肚子,这是从未有人能逃过的宿命。

  拒绝向下兼容和代际模糊,即使文章作品不会因为“太长不看”“看不懂”等诸多言论就改变层次和深度。表面上看这样是将部分受众拒之门外,实际是筑起一道免于心智不全者干扰的“成人堤坝”,如果像波兹曼说的那样“仅生产不超过12岁心智的内容”,那必然也避免不了被12岁心智者淹没的命运。选择消费并生产成人向的内容,就是选择直面阴郁、幽微、复杂、粗粝的世界,就是主动磨平现实和精神世界之间的落差,就是主动承担逃避不过的麻烦和苦涩,这个选择很辛苦,一点也不让人喜欢,唯一的好处就是当狰狞的现实走到你面前时,你早已在精神上适应并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插一句废话吧,人生真的是有些难处的,就像我仍然需要为这两行字支付一整页纸张的打印费用一样。)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