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故事

散文随笔 (43) 2022-06-07 22:17:35

  时间的故事

  文/吴琼

  人们总在感叹光阴流转、年华易逝,我们的日子仿佛指缝间的沙,每一分每一秒在风中渐行渐远,是无论如何也抓不住、挽不回的东西。翻开词典,会看到很多诸如白驹过隙、昙花一现、光阴似箭、斗转星移之类的成语,时间应该算是一个名词,却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轮廓与形态。如果一定要把时间这东西具体到某种物件上,我想最恰当的比喻莫过于钟和表,这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时间的载体。

  在现今这个电子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手机、电脑、LED电子屏幕,以及各种与之相关的电子产品都可以告诉我们“现在几点了”,已经很少见到有人戴手表,就连家里墙上挂着的时钟,也只是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房屋内部组成应有的一部分,而并不再具备缺一不可的使用价值。可我对于钟表这类东西却有着特殊的情怀。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外公十几岁时便开始跟随老师傅学习修理各种钟表,我时常听外公说起他学艺的过程是如何的艰辛不易,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要服侍师傅的日常生活起居,待到自己吃苦耐劳的行为与精神得到了师傅的认可之后,才能够真正的开始学习手艺。后来长大学成,逐渐可以离开师傅的庇护独立解决各种难题,直到结婚生子、子又生孙之后,开始有了自己的商铺。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就看到外公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都会带回一些白天没有修理完的手表,在桌上铺开,摆好各种工具,借着灯光辛苦到深夜,那个年代,戴手表还是一种流行与时尚。我无法想象得出,在有了那样安定的生活和稳固的收入之前,他是经历了何等的辛酸过程,才为我们拼下了那样一份家业。那时外公已年过半百,头发白了一大半,眼睛也开始花了,每一次拆开手表里那些细小的零部件,他总要戴上一副老花镜,皱着眉,眯着眼才能看得清,他总说,不能误了别人的时间,接到手里的活计就一定要做完。所以不管再晚,都能够看到他伏案工作的身影。

  在那个年代里,还很少见现在这种电子表和石英钟,构造没有那么复杂,修理起来通常只是换个电池,那时候人们所使用的还都是老式的机械表和摆钟,一旦哪里出现了问题,那可真是在检验修表师傅的技术水平。我最常见到的,是外公把手表里的每一个零件拆卸下来,检验是否有损坏,再用酒精一一将其清洗干净,而后重新组装起来。那可真比外科手术还要惊心动魄,外公常说,这个过程好比大夫给病人看病,不知道病因,就要做全面检查,五脏六腑都要贯穿通透。没有深厚的功底,绝不敢开动,特别是重新组装的过程,只要你的心里稍一紧张,减少了那么一点点的自信,你的手稍稍那么一抖,被镊子夹着的一颗比小米粒还要小的螺丝钉就会飞出去,不知掉到了哪里,这块表便只能暂时休克,必须再配置一颗一模一样的才能重新运转。所以,我常会看到,外公每一次做这一环节的时候,旁边放着一块手帕,每装好一颗零件就擦擦额上渗出的汗珠。组装完成之后,也并不像安装了电池那样随即显示时间,而是需要转动外壳右侧的表把,通过听声音来判断这块手表是否修好。

  最令我怀念的是外婆家墙上挂着的那个老摆钟,比我的年龄还大。钟身就是一个木匣,做成一个房子的形状,正面镶着玻璃,让人能够看到表盘上显示的时间。下面坠着一个钟摆,每时每刻、每分每秒呱嗒呱嗒地摆动着,那声音还不像现在这些钟表这样滴滴哒哒的轻细,而是更厚重、更洪亮,就像一个老者在为你讲述一个长长久久的故事。有时发现它的指针不动了,一定是下面的钟摆不再摇晃了,就拉开那木匣子的玻璃门拨弄钟摆让它摇动起来,若是这钟摆也不动了,那就是这钟生病了,需要外公修理了。我记得那个时候这钟的木匣子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人们常常会把家里箱子或者柜子的钥匙放在里面,便于保管,不易丢失,节省空间,也不会因为忘记了放在哪里而到用时找不到。小孩子本就喜欢吃糖,那个年代里又没什么零食,糖块儿更是我们所渴望的,可大人们总会控制我们,不让多吃,有时干脆不让吃。起初家里偶尔有糖的时候,外婆怕我偷食,会把为数不多的几块糖藏在那挂钟的木匣子里,后来被我发现,那时的我身高还够不到挂钟的位置,我会搬来一个小凳子踩在上面去偷糖吃,外婆知道,那里已不再是藏糖的最佳地点了。

  如今,外公已经过世十几年了,我时常想念他。今年国庆期间,我看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其中香港回归的那一个章节时,有一个片段是镜头进入了一块手表的内脏里,有如走迷宫一般展现了其中各个层面,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零件的运转都清晰地映入眼帘,那个镜头直逼我的内心,让我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那段看着外公修表的日子。现在偶尔见到一个老物件,听到钟摆呱嗒呱嗒的声音,我都会觉得那是时间静静流淌的声音。逝去的是时间,留下的是那不变的情怀。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