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琴记

散文随笔 (58) 2022-06-07 15:25:18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儿子与两位小哥哥联袂演出的吉他弹唱歌曲《童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除了表情比较拘谨严肃、跟歌曲欢快轻松的主题不太相称外,儿子没有弹错音,也不紧张,第一次登台献艺的经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

  回家的路上,看着儿子手捧荣誉证书兴高采烈的样子,我在倍感欣慰的同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学习吉他以来的点滴片段......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爱好,整天吃饱了没事做,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周国平又说:“一个人在精神素质上的缺陷往往会通过他的趣味暴露出来。”

  将上述两个观点合而为一,可得出以下结论:一个人应当有爱好,并且爱好要在健康、有益的基础上尽量带给人文化修养和精神层次的提升。

  都说兴趣爱好要从娃娃抓起,那么,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我想普天之下的父母应该都会赞同上面的结论,我和妻子也不例外。

  去年初,儿子还在上幼儿园大班,妻子便提出让儿子学习一种乐器,这样一来,不仅在上小学后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公开表演活动更好地展示自己,还可以考级,对将来的升学乃至就业或许有所助益,毕竟艺多不压身,多一门技艺多一条路。

  我其实倒不太在意这些功利性的目的。我支持儿子学习乐器,主要是为了帮他培养起一种艺术爱好,为的是在漫漫人生道路中,把平淡琐碎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让心灵愉悦丰盈,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

  在征求了儿子的意见后,我们为他报名参加了吉他特长班。起初,由于课程简单易学,儿子尚表现得兴致盎然,经常急切地问我:“爸爸,今天怎么还不上吉他课?”然而,随着指法训练和乐理知识的不断深入,儿子渐渐表现出了畏难、抵触情绪,不愿上课,课后不肯练琴,我俩经常疾言厉色地敦促半天才不情愿地练上一小会儿,甚至偶有放弃学琴的念头。

  我当时想,以儿子这个年龄段孩童的认知水平,应该还不太懂得欣赏和感受音乐之美,对音乐、对乐器的理解尚处在十分浅显的层面上。他之所以愉快地选择了吉他这种乐器,或许只是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把它当成了玩具,而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玩具”日后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麻烦。

  正当我和妻子一筹莫展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了我们很大启示。一天,我俩陪儿子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那集讲的是图图妈带着年仅三岁的图图去学钢琴,而老师觉得图图年纪太小还不适合学习,但图图妈望子成龙心切,竟举出音乐大师莫扎特年少成名的例子,强烈要求老师为儿子传授琴艺,老师无奈,只得答应先试试看,而接下来,由于图图年幼无知、调皮捣蛋而引发的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让老师有些嗔怒地对图图妈说:“奇迹不是世界上有多少个神童,奇迹是音乐本身,音乐不是钢琴,不是小提琴,不是任何乐器,音乐是触动人心灵的声音和旋律,应该多让孩子听各种好听的音乐,让他先从心底里爱上音乐!”

  我不得不承认,我从小孩的童话、动画片中获得的人生启迪,并不比从那些大部头的典籍里获得的少。

  自那以后,我们在家中经常给儿子播放各种类型的吉他曲目,从《同桌的你》《白桦林》《那些花儿》等民谣吉他名曲,到《爱的罗曼史》《阿罕布拉宫的回忆》《卡门》等古典吉他华章,甚至还有狂野不羁的电吉他solo,都是为了让他充分感受吉他无穷的艺术魅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儿子开始主动要求我们给他播放吉他歌曲。

  此外,我俩不再硬逼着儿子练琴,而是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他练琴,同时将上课时间由每次一小时调整为每次半小时,有两三次实在不愿意上课也没有强迫。

  不久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儿子开始主动练琴了,而且练琴的时间比过去明显增加。特别是当他能完整、熟练地弹奏他最喜爱的歌曲《童年》之后,自信心和对吉他的兴趣一发不可收,常常自弹自唱乐在其中,不仅会弹的曲子越来越多,还经常在吉他谱上像模像样地写下一串串音符和各种符号,美其名曰“作曲”。

  事实证明,不逼迫,反而保护了儿子学琴的兴趣。

  今年春节假期,儿子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二次登台表演——与几个小朋友共同演出《曾经的你》,他这次的表现比上回轻松自如了许多。

  儿子演出时,台下的我在心底默念:儿子,不论将来你的爱好如何变化,你都要记住,去做那些乐趣无穷又能丰富内心的事,去做自己热爱、真心喜欢的事,用你最好的方式度过你的时光……

  (罗士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