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王书记的二三事

散文随笔 (49) 2022-06-07 14:48:39

  第一次认识王书记(王桂学)是在1976年。从相关资料了解到,他是1974年10月至1977年11月任昌江县委副书记,并分管昌江县的农垦工作。而我则是刚刚从红田农场(即原兵团四师四团)调至昌江县委农场工作部(即原兵团四师师部)的干事。如此说来,满打满算他真真正正担任我的顶头上司只有两年的时间。但是,他对我的言传身教以及给予我的关心和教诲可远远不止这两年了!

80年代的王桂学

  “不要紧!”

  隐隐约约记忆的“不要紧!”,应该是发生在1977年的事情。

  上级通知各县分管农垦的县委副书记到海口参加垦区相关工作的会议,王书记他指定要我一起前往,并请附近的红林农场(原兵团四师五团)吉普小车送我们参会。

  七十年代的海南公路,凸凹不平,沙土飞扬,不时还可见到公路道班的小黄牛,拉着自制的左右两片铁皮刮沙器械,将车辆行驶后散落到公路两边的沙子刮拢到公路中间。虽然是一路摇摇晃晃地前行,但也总算是按时把我们送到了会议指定的住地。

  据我所知,王书记他是黑龙江省双城县人。按照有限的资料显示,王桂学还曾经是兵团时期驻扎在海南岛7个师97个团中赫赫有名、为数不多的非现役军人团长,——兵团第三师第十五团团长(现在的海南农垦乐东县保显农场)。但是,当你跟他接触多了之后,一点也感觉不到他那指挥千军万马的威严,反而觉得他和蔼可亲,时时处处感觉到的都是兄长般的疼爱。

  住地就是农垦局的招待所。履行报到、登记之后,服务员则对号入座把我们带到一间两个床铺的标准间“落脚”。

  此时,估摸着是下午3点钟左右,也就是在我们“落脚”之后刚刚坐下之际,他便问我有没有带上公家的公文用纸。我一时语塞,随即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没有啊!他马上接着说了一句:“不要紧!”

  也许是他拟在会议尚未正式召开之时,用公家公文纸写个情况汇报什么的.....。可恨自己是平生第一次出差“跟班”,毫无经验可说,以至耽误领导的工作,真的十分惭愧和内疚。可王书记他一句“不要紧”就让我过了关,不知道他是原谅还是同情我这初出茅庐的“跟班”,至今也无法求证,可我刻骨铭心,终生不忘。

  此后至1981年调到学院之后,我的“公文包”里都绝对装有8开和16开的公文用纸和单位的信封,做到“有备无患”。此外,我还用这个“惭愧”和“内疚”在《秘书实务》授课中作为“案例”,为同学们现身说法,言传身教。

  “辛苦你们了!”

  “辛苦你们了!”这是王书记对给他送材料、资料、总结、报告时所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虽为县官,分管着昌江农垦的红林、红田农场和机械厂、铜厂、水泥厂和医院6个单位,可他却平易近人,关心下级,作风深入,经常与我们在一起学习文件,讨论工作,解决问题。

  话说昌江县农垦,它创立于1958年初。当时的广东省海南行署农垦局在昌江县的石碌、叉河、太坡、十月田和白沙县的邦溪等乡镇辖区,创办了东海、黄海、洋海、渤海、昌江、雅康、泰山7个农场。农场创办不久就实行人民公社化。东海、雅康、洋海、黄海4个农场与东方县石碌人民公社(当时的东方县辖昌感、白沙、东方3个县)合并。事没多久,洋海、雅康两个农场又从石碌人民公社分离出去,划归邦溪人民公社。1959年4月,人民公社体制改变,实行场社分开。此时,原并入石碌人民公社的东海、黄海农场合并成立国营叉河农场,原属邦溪人民公社的雅康、洋海、泰山农场和原属昌感县海尾公社的昌江农场合并,成立国营雅康农场。渤海农场划归那大育种站。

  1962年8月,海南行署农垦局为了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将雅康农场划入叉河农场代管。1966年7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十月田公社划归农垦系统,成立十月田农场,实行两种体制,即挂农场和人民公社两块牌子,1967年改为红田农场。

  1969年3月19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红田农场、叉河农场分别改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第四、第五团,同时将原址在海口市秀英新民东路的海南外贸局亚热带作物加工设备厂迁至昌江县的石碌镇,改名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机械厂。1970年又创建了四师铜厂、水泥厂、医院和中学。1974年10月,撤消兵团建制,恢复原农垦建制。

  曾记得在1977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与杜卓文(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人)、张志刚(湖北省宜城人)在办公室开夜车。时至晚上十一点许,家住离我们办公室不远的王桂学,手持一把大葵扇,身穿背心短裤来看我们。他一到办公室先是让我们“陪”他玩扑克牌,随后拿起办公桌上的摇把子电话给招待所所长说:“请你弄3份夜宵送来农场部办公室!”。

  不大一会,夜宵送来了,王书记他便放下扑克牌,拿起他那大葵扇回家去。临出办公室的门时还是没有忘记跟大家说句话:“你们辛苦了!”

70年代的王桂学

  “请你同乡一起来!”

  海南省昌江县的总人口有23万人,县政府所在地的石碌镇地域不算很大,人口也仅有1.6万,人口密度不算很大。王桂学他1977年11月调离昌江县委,是到同在昌江县石碌镇的海南钢铁厂担任党委书记。

  斗转星移,日历翻到了1980年。王书记工作调动之后就搬出县委农场部的宿舍,住在到他夫人的宿舍了——他的夫人张医生是在昌江中学任职。

  1980年5月,我爱人带着分别为两岁、六岁的两个小孩先我一年回城了,而我依然留守在海南岛,每天都是吃食堂,过着“一人吃饱全家吃好”的日子,很少在宿舍自己做饭自己吃。

  由于我的宿舍与王书记他们家相距不远,都是住在县委农场部附近,所以就有了“请你同乡一起来!”的故事。

  与昌江县相邻的有儋县(即现儋州市)、东方县(市)和白沙县。而白沙县内的金波农场(原兵团四师6团)与昌江县山水相连,金波农场虽说是属白沙县管辖,但到白沙县县城牙叉镇的距离,远远超过到昌江县县城石碌镇的距离。由此,金波农场的干部职工若需求医问药、添置衣物什么的,大多都往昌江县县城石碌镇跑。我在金波农场的同乡们也无一例外。

  1980年还没有实行“五天”工作制。就在某个星期天,在金波农场某小学担任教师工作的同乡叶吉样来石碌办事,顺便也来我宿舍看看我。

  上午十一点许,王书记他那正在上小学女孩王羽又像往个星期天一样,说他爸爸让我去她家里吃午饭。我说,今天就不去了,因为有金波农场的同乡来看我需要接待。乖巧的小丫头一个人蹦蹦跳跳地给他爸爸回话去了。至于接待我的同乡,我无非也就是到食堂多买一份饭而已。

  不大一会时间,王羽又跑回来说:“叶叔叔,我爸爸请你同乡一起来!”

  我一听感觉大事不妙了,我一定要面见王书记当面感谢他,并向他解释清楚。眼看食堂午饭开饭时间也快到了,我也顺便带上饭盒、饭盆,一会顺路到食堂打饭回来招待同乡。

  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王书记他听完了我的面陈解释后,便抢去我手上的饭盒,将摆在饭桌上煮熟了的饺子装了満満一饭盒后才将饭盒交还给我,才算是了结此次午餐的“宴请”。

  “请把你宿舍的钥匙给我!”

  “请把你宿舍的钥匙给我!”的事情,应该是发生在1980年下半年或者是1981年上半年,因为我爱人是1980上半年回城的,我本人又是1981年下半年“渡海”成功回了广州。

  无论是按照1980年下半年还是1981年上半年,这都是王桂学书记离开昌江县委到海南钢铁厂履职的第三或第四个年头了。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的某一天,我偶遇王书记。他立马对我说:“小叶,请把你宿舍的钥匙给我!”我先是一怔,然后问他有什么事。他说,“你不是还有一些家具没有带回广州吗?”哦,原来如此!

  海南省在1988年尚未与广东省分开之前,海南仍属广东省的一个行政区,海南的企事业单位与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地处昌江县的海南钢铁厂理所当然经常会有大卡车来往于海南、广州,运输各种大大小小的仪器、设备、材料和物资等。诚然,“经常”并不是“天天”,当有空车发往广州时,我也有可能下农场或者出差到县外。所以,我就将一副宿舍钥匙连同写着广州家里详细地址的纸条交给了王书记。

  据了解,王书记他1983年从海南钢铁厂调任海南行政区冶金工业局局长至1988年海南建省,1988年7月至1990年12月任海南省冶金厅厅长(海南省冶金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

  我有时候总是在想,1981年的王书记,他虽然还说不上是那“日理万机”的“官”,但他毕竟离开他所管辖的单位三、四年了,但他仍为三、四年前的老部下的家事着想操心,他仍了解我爱人回城时家具没有搬完,他仍请他时下工作单位的司机帮我的忙......。按照现如今时髦的说法:“凭什么?”

  我自问自答:“好官”!

  人生几何?我感恩我所遇见的日子和每一位良师益友。

  每每想起在昌江县委农场部的那些日子,每每想起昌江县委农场部的那些日子的人和事,一位和蔼可亲、诲人不倦、关心同事、与人为善、形象高大的王书记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

  附言:

  ①本文照片由王桂学儿子王铁华提供;

  ②本文写作参阅了《昌江农垦的创立》(王秀玲)和《中共昌江历史大事记》、《海南省志》、《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等。

THE END

栏目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