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探讨

经典散文 (63) 2022-06-08 18:53:07

  家庭教育探讨

  第一个事例是从一篇同学的作文开始的。刘同学是我喜欢的一个学生,接触是在他五年级的时候,以前并不认识。刘同学个头高大,单纯直爽,做事干脆利落,从来不会拖泥带水;说话更是直来直去,没有拐弯抹角的小心思。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学生学习是不会太差的,但是他的成绩一塌糊涂,每次考试成绩都是惨不忍睹,让人不忍直视。

  刘同学看上去还是有点努力的,不是厌学的那类学生,为什么成绩这么差呢?这是我感到困惑的。我尝试着与他交流了几次,从他的言语和表情也没有观察出特别的地方。直到有一次,我看了他的一篇作文,从这篇作文里我看出了一些端倪。

  有一天在教室外面的楼梯口,我看见刘同学拿着本子,一脸的笑,他笑起来还是很可爱的,眼眯成两条细细的缝,张开的嘴里露着两排牙齿,在黝黑肤色的衬托下,看上去格外的白。他在我的面前停住,右手摸了摸头,有些怯怯地说:“老师,您有时间吗?”

  “有啊,有什么事吗?”我笑了,他怯生生的样子是很少见的。

  “我,我想让您给我看看作文,我刚写的。”他抬起头看着我。声音虽然不大,但是他的眼里闪烁着光亮,看得出他是很自信的,他可能觉得自己这篇作文写的很好。

  这是一篇介绍自己的文章,小学生经常写的,大部分千篇一律,先是介绍自己的名字和所在的学校班级,然后是外貌描写,男生写一写自己的魁梧,女生夸一夸自己的美丽,文章的末尾谈一谈自己的优点,顺便捎带点缺点,最后喊一喊理想,表一表决心,很少看到精彩的内容。但我看到他写的第一句就笑了,给他纠正:“你现在是一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怎么是一个农民呢?”

  “我是一个农民啊,我妈妈告诉我的。”他的声音有点大,他认为妈妈的话都是正确的。

  “我们说的‘农民’是一种职业,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你是学生,又不种地收庄稼,即便是偶尔干一点也不是,是指那种专业的。出身农民家庭也不一定是。”我说的很详细,不知道他能不能听得懂。但是他点了一下头,看来是认可了我的说法。再往下看的时候,我开始发现一些问题了,不是文采如何,而是观念的问题。我有点严肃地指出:“你怎么能这样写呢?‘我小时候是一个天才’,哪有人说自己是天才?所谓的天才都是勤奋学习的人。不能这样写!”

  “可是我小时候就是个天才!”很肯定的语气。

  我听明白了,他刚上学的时候可能成绩很好,经常有人夸赞,有人说过“天才”之类的话,他当真了。分析出了原因,我笑了,我笑的时候是很和蔼的,这是学生喜欢我的一个原因。“你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是不是很好?”我看着他的脸问。

  “是呀!经常考满分。”他满脸的自豪,还抿嘴偷偷笑了一下。

  他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为什么现在的学习这么差呢?下面的一段引起了我的注意,是这样写的:有一次考数学,我得了九十九分,我很高兴,回到家就告诉了妈妈。本来我以为妈妈会表扬我的,妈妈看完试卷,慢慢地说:“怎么丢了一分?怎么这么马虎?”我害怕极了,不敢看妈妈的脸。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跟我说:“以后一定要细心,千万不能粗心大意!不要骄傲哟。”(大体是这样的一段,我做了一些字词的修改)。刘同学的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她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教育孩子,而没有从孩子的心理与孩子沟通。“你妈妈没有说过一句表扬你的话吗?”我问的这句话,是很多家长经常做的事。

  “没有。”四年左右的时间过去了,现在说起来还能听出他的失落。

  实际上这一段文字最后的一句“不要骄傲哟”才是他妈妈的真实想法,只是刘同学没有听出来。

  “你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我的语气是很肯定的。

  但是刘同学不这样认为,他说那道题是口算题,很简单,是不应该做错的,妈妈说的很对。我没有给他纠正这个观点,继续往下看:“下一次考试,我得了六十五分,放学后我不敢回家,怕妈妈批评我。”看到这里我笑出了声,大声说:“你妈妈这次不会批评你了,应该揍你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他一脸的佩服,“真的,那天我在家门口转了很长时间,一进门妈妈拿了扫把就开始打,还说不要我了。”

  “不要你了?那你就走,看你妈妈怕不怕?”我跟他开玩笑。

  “我都吓坏了,还敢跑?”

  “那你就试一下,看看到底是谁害怕?”

  “还是我害怕,我怕妈妈真的不要我了。”他说得很认真,没有听出我是在跟他开玩笑。

  作文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从那以后,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变成了一个笨蛋。”……

  刘同学现在上初中了,改变很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他没有变成一个“笨蛋”。我很高兴。

  这是一例很典型的“打击式教育”,很多家长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这时候家长是高兴的,也是满意的,但是又担心孩子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地开始找一些小的瑕疵,好似严厉的要求,岂不知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有了进步的时候,应当及时表扬,以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而不是隐藏自己的喜悦,表现得所谓“严格”。这种“打击”是隐藏式的,家长往往察觉不到,但是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伤害。还有一种打击式教育,是直接的,是直接的伤害,我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家长,说一说张同学妈妈的做法,这是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家长。

  张同学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她的妈妈是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我一直以为她的妈妈是懂教育的。张妈妈对女儿的期望很高,但是张同学的成绩一直很差。有一次英语单元测试,张同学考了九十七分,这是她考的第一次高分,我很高兴,成绩发下来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美滋滋的笑容。

  她妈妈当然是高兴的,遇到我不住地感谢,说了很多好听的话。放学了,张同学很高兴地向妈妈跑过来。我很惊讶地看到张同学妈妈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了,很严肃的样子,语气严厉地对着女儿说:“我看过你们的试卷,你丢的三分是很简单的!”

  张同学是一个乖巧的孩子,不善表达,她也像我一样的惊讶,惊讶地看着妈妈凝固似的脸,沮丧迅速地袭上她的脸庞,脸上红红的,眼里夹着泪水,极度失落的眼神,情绪这时候突然爆发了,她不停地跺脚,转过身跑了。我目瞪口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

  张同学的妈妈看着女儿背影,很生气,生她女儿的气,她看我不说话,赶紧说道:“你看你看看,刚有点成绩,就骄傲了!唉!”这是什么观点?这是什么做法?她为什么这样做?

  我很生气地问张同学的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明明很高兴,为什么这样跟孩子表达呢?为什么不表扬反而批评呢?她说自己对孩子要求高,严格要求,希望孩子的学习更上一层楼。这是什么道理?

  我很生气,也很无奈,我告诉她张同学的英语再考九十分以上很难了。张同学的妈妈一脸茫然地看着我,很不相信我说的话。但是张同学直到小学毕业英语也没再考到九十分。

  这是直接的打击式教育,与要求严格无关,与伤害有关,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但是对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打击是很严重的,心理的创伤是很难愈合的,很难做到心理干预。打击式教育有很多种,表现不一,但是直接与间接的打击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这类的伤害往往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所谓的严格要求。

  还有一类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从最初的无限期望到现实的极度失望,心理出现了落差,于是看孩子怎么看都是别扭的,孩子做什么都觉得不对,孩子无论怎么做都能找出不足之处,做到与做不到都会受到批评,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打击式教育。很难纠正这类家长的观点,因为他们对孩子期望值的落空,导致了心理的极大落差,从而把所有的失望发泄到孩子的身上,而感觉不到自己的过失。而有些家长却走进了另一个极端,觉得自己孩子什么都是正确的,即使做错了,也能给孩子找出理由,即便这个理由是猜测或者是想象的,这就是溺爱!

  作者:董伟

  笔名:博小雅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