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七”

经典散文 (57) 2022-06-08 19:00:06

  神秘的”七”

  文/吴琼

  在中国民间很早便流传着这样一种习俗,“初七”被称为人日,要吃面条寓意吉祥如意,面条要尽量做得细而长,与过生日吃的长寿面相似,也有长寿的意思。后来,不仅仅是春节期间的正月初七,就连每个月的初七都被保持着这样的传统风俗延续了下来。中国向来有女娲造人的传说,而实际上,女娲不仅仅造人,还造就了很多动物、牲畜、家禽。那么,这么多的生物,不可能一下子全部造出来,一定是一天一天造就的。据说,女娲创造万物时,是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所以,初七被传统的中国人视为人节。这种说法在一些史料中也得到了印证,另据《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类的生日”。古人认为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天下大同。汉时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可见“人日”的说法至少在汉朝时就已流传了。至今,吃面条已经成为“人日节”最为广泛的打开方式。

  古人讲食面条用意为“栓腿”,寓意太平安康。正月初七“孩童栓腿”、初十七“成人栓腿”、初二十七“老人栓腿”,以此来表达在农历新年的祈福与愿景。当然,如今的许多习俗,是古代社会劳动人民祈福纳吉、求平保安的愿景以及对传统的敬意。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一些传统习俗在我们的现代化生活中逐渐淡化,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一些习惯被选择性的保留。在选择吃的“面”时,也是有讲究的。大家会选择又长又薄的面食用,因为薄的意思是瘦,而瘦与寿同音。老人在初七吃面,寓意长命百岁;大人在初七吃面,寓意身体健康;小孩在初七吃面,寓意健健康康成长。另外吃长寿面,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用面条,绊住岁月的脚步,让岁月停下来,让时间慢下来,这样,人自然就长寿了。正月里吃一根面时,我们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部吃掉,它预示新的一年可以一顺百顺,事事顺心。

  相传古时有一个善做面食的面馆,不但味道好,而且拉面强劲有力,颇有嚼头,食后耐饥持久,回味无穷,但是吃面后必须喝汤。有一壮士,自恃脾胃好,只吃面,偏不喝汤,店小二尾随其后,好言相劝则不从。没想到,此人回家后不久,腹痛难忍、上下不通、辗转反侧、气息奄奄、后悔莫及。这时店小二提着面汤破门而入,撬开牙齿,顷刻,只听肠鸣辘辘、胃气通达,转危为安。用面汤来抢救重危急症自然是笑谈,但“原汤化原食”一说却不无道理。在民间,吃面喝汤已成习惯,认为可以帮助消化、助益脾胃、减少积食、提高食欲,这从营养学的观点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当加热到100℃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而且面汤中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也可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吃面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原汤化原食”是应当提倡的。

  而“七”这个数字在中国也是及有讲究的,它与人类息息相关。中国有一部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这本书中说,女子的生理七年一个周期,七岁开始肾气充盈,齿更发长,二七一十四岁来月经,三七二十一岁真牙长极,四七二十八岁身体壮盛,五七三十五岁开始走下坡路,面色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六七四十二面色已经很憔悴,开始生出白发。七七四十九岁,开始绝经,步入更年期。尽管这是古时的周期,到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人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延缓衰老的,但从年龄和人体机能来看,这种以“七”为周期的说法还是很符合自然归规律的。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国的秘密不止于“七”,还有更多的奥妙有待挖掘。

  

THE END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