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

经典散文 (53) 2022-06-08 12:19:29
  1965年7月1日前几天,喀什二中初一二班李新军和另外三个同学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周总理要来喀什,他们四人参加欢迎仪式。校领导特别叮嘱,这是学校经过考察选派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是代表全校1200多名师生参加欢迎周总理,这是一项政治任务,一定要完成好。那时李新军13岁,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人民爱戴的好总理,既兴奋,又紧张。
  7月1日这天一大早,阳光明媚,蓝天如洗,参加欢迎仪式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满脸喜气,来到指定地点,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早点到来。喀什二中的四名同学站在欢迎队伍的前面,男孩子是白衬衣、蓝裤子,女孩子是白衬衣,花裙子,脖子上鲜艳的红领巾映衬着他们活泼稚嫩的笑脸,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清新可爱。
  一个矮个子军人,一身戎装,浓眉大眼,红五星,红领章,看不出是什么级别,走路的声音咚咚地响,说话是南方口音嗓门很大,正在检查现场准备情况,听带队的大人说,他是南疆军区副司令员毛少先,是个将军呢!别看这人个子矮,可是不简单,经历过长征,打过日本,参加过解放战争,当年威震敌胆,战功赫赫。毛副司令来到少先队员面前说:“你们的任务最光荣,给周总理和陈毅外长献花。周总理最平易近人,你们不要紧张。”让人把几束刚采摘的鲜花分别发给几个学生娃,叮嘱他们,飞机停稳,放下玄梯后,跑步到玄梯前,给周总理、陈毅外长献花。
  快到中午的时候,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喀什机场缓缓降落。原来,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长陈毅访问亚非11国归来,不顾旅途劳累,专门在喀什停留看望各族群众。
  周总理健步走下玄梯,其它领导依次下机。李新军快步跑上前,给周总理敬了队礼,把鲜花献给周总理,总理接过花束,笑着说:“小朋友好!”李新军忙回答:“周爷爷好!”献花的红领巾在人们的欢呼声中陪着周总理和陈毅外长通过欢迎的人墙,来到迎接的汽车前,总理回身握住李新军的手问道:“小朋友,你好,维吾尔语怎么说?”
  “牙克西斯自。”
  “谢谢,怎么说?”
  “热合买提。”
  “再见,怎么说?”
  “海日活西。”
  周总理笑着说:“小朋友,很好,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记住了,我一定好好学习!”
  陈毅看着他俩对话,突然上前把李新军抱起来,“这个娃儿,好聪明哟!”
  不知所措的李新军和陈毅的脸挨得那么近,他看见陈老总的眼睛,又大又亮,一般人的双眼皮是两层,他怎么是三层呢?
  在群众的热烈欢呼中,总理一行上了汽车,汽车缓缓开动,总理仍在和大家挥手致意。虽然只是一个握手,几句对话,总理那慈祥的笑容,带有苏北口音的声音,深深地印在了这个少年的心中。
  周总理这次在喀什待了四天,参加欢迎的同学在人民广场、纺织厂和大家一起四次见到了周总理,李新军向总理敬礼致敬,一次次幸福地握到周总理温暖的大手。虽然再没有机会说话,他确信总理看见了自己,并向自己点头微笑。在机场送别,总理对他点头微笑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挥手向欢送的人群道别,转身登上玄梯。那一刻,这少年的心里有一种难舍难分的感觉,眼泪不知不觉顺着脸颊流下来。
  李新军他们回到学校,全校师生都拥上来,争抢着和他们握手,他们和周总理握过手,这份幸福和荣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李新军的父亲李俭生是西北野战军二军四师十团的干部,1949年随军进驻南疆。民族军改编时任37团某营党代表。先后在乌鲁木齐、伊宁、喀什工作过。李新军出生在1951年,正是父亲在民族军工作期间,因此取名“新军”。从小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上小学就开始住校。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拔尖,上初中是优秀少先队员,班干部。当时他还不知道,这次和周总理见面,对他的一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父亲是军人出身,虽然是山西人,但与民族同志相处很好,会说维吾尔语和俄语,在喀什地区有很多朋友。一天,一个记者朋友给了他几张照片,“看看,是不是你儿子?”父亲接过来一看,正是儿子给周总理献花的照片。“这是总理来的时候拍下的,一看有你儿子,就给你拿来两张,做个纪念吧!”这两张珍贵的照片,父亲给了李新军,“这是你一生的财富,要好好保存!”从此李新军走到哪,都把这两张照片带身上,怕把照片磨坏,他找人翻洗了几张,夹在书里,笔记本里珍藏。
  他记住了周总理跟他说的“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学习更加认真刻苦,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喀什二中当时是自治区有名的重点学校,学校老师都是从北京上海高校抽调来的,教学质量没得说,如果正常发展,考上大学不是梦。然而,刚上初二,就开始了文革,学校停课了。1969年他和同学一起到叶城园艺场接受再教育。1970年10月铁路招工,再教育的18个学生,只有5个名额,园艺场全体员工举手投票,李新军全票通过,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工务大修队当了线路工。从此他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
  兰新铁路修建时国家正是困难时期,欠帐太多,哈密工务大修队负责全局兰新正线1253公里线路的大修。李新军分到大修队三分队。三分队300多人,大部分是新来的年轻人,三分队又分为五个班,四个男工班,一个女工班,李新军在二班,专门负责更换新轨排。当时老职工不多,大都担任班长和技术指导。二班有两个换轨小组,一个负责拆旧,一个负责换新,每个小组20多人,李新军被推选为换轨小组副组长。第一个大修点是烟墩,因离车站不远处有一个古时的烽火台而得名。没有住的地方,就用枕木搭起临时房,外面抹上泥巴,支起两大排通铺,就算安下了家。要干的活太多,换轨、换道岔、扒碴、卸碴、破底清筛,木枕换灰枕,都是要累死人的节奏。
  那时伙食也不行,52斤的定量对出大力的年轻人来说,太少了,副食品跟不上,没有肉,水煮白菜罗卜,几块发糕,怎么也满足不了年轻人旺盛的食欲。家住哈密的女孩子们每次大休回来都会带来一些自己家腌的咸菜,个别人还会从兜里掏出一两个煮鸡蛋,拿给家在遥远南疆的李新军们一起分享。不知不觉,他和女工班的一个“铁姑娘”走到了一起。熟悉了之后,李新军把自己的宝贝照片拿给姑娘看。姑娘说:“这可是宝贝,收好了!”
  后来大修队转战柳园、三葛庄、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口,艰苦卓绝的超强度劳动,清淡寡油的伙食,风打沙磨的环境,严寒酷署的考验,让这些年轻人在碱水里洗,盐水里泡,血水里滚,最终成为新疆铁路建设的中坚力量。
  1976年1月8日,李新军从收音机里听到周总理去世的噩耗,难以抑制的悲痛让他肝肠寸断,李新军哭得很伤心,一遍遍抚摸着珍藏的照片,好像又握到了总理那温暖的大手;听见了他那难以忘怀的话语:“小朋友,你好,维吾尔语怎么说?”,他那点头微笑,频频挥手的样子就在眼前,他那浓重的苏北口音就回响在耳畔。人民失去了好总理,他怎能不哭;他没有实现对总理的承诺,没有好好学习,他怎能不哭……
  从此他记住了两个日子,一个是3月5日,周总理诞辰日,一个是1月8日,周总理去世的日子。每年的这两天他会用自己的方式缅怀伟人,以周总理为榜样,像他那样做人做事,成为李新军人生的信条。
  1978年在干了八年线路工的李新军任大修队驻局调度。到乌鲁木齐以后,他自学了初中课程,又到夜校补习高中课程,1985年参加全国统一成人高考,考上西南交大,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脱产两年学习,拿到了铁道工程大专学历。
  李新军和线路打了一辈子交道,从线路工干起,先后干过调度员,工务处科员,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局安监室副主任,一步步走到2012年退休。期间他最怀念的日子是担任线科长的10年,全局管辖的线路,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全局工务系统的领工员,养路工长没有他不认识的。他和他们是朋友,到沿线工区和工人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谈天说地,水乳交融,那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1979年,李新军和他的“铁姑娘”结了婚。那“铁姑娘”是个温柔体贴又充满智慧的女性。他们搬新家的时候,妻子建议把那张和周总理合影的照片放大装裱好,挂在客厅的正面墙上。儿子小的时候,夫妻俩就教他认照片上的“周爷爷”。后来儿子大了,有客人来家里,就会指着照片告诉人家,“看,这是周爷爷,这是爸爸小时候,他给周爷爷献过花呢!”这照片成了传家宝。如今,儿子的儿子,也对这张照片情有独钟,也会给人讲述爷爷当年的故事。
  2002年李新军专程到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瞻仰伟人风采。
  周恩来纪念馆在江苏省淮安市,1992年1月6日落成,1998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又增建了仿北京中南海的西花厅和周恩来铜像广场。
  瞻仰一代伟人周恩来纪念馆是他多年来的愿望。看着一帧帧珍贵的照片和动人心魄文物,总理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对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尽现眼前。前来瞻仰的落绎不绝,有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国人,也有不少外国友人。人们自觉整齐排列在伟人高大的铜像面前,向伟人鞠躬致敬。他不由得一次次擦拭着模糊的双眼,当年给周总理献花,和伟人对话的场景一幕幕呈现在眼前,岁月的风尘不但没有掩盖住伟人的光辉,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越发清晰亮丽,总理的音容笑貌撰刻在他的心里,此生难以忘怀。
  作者姓名:田丽华笔名:晓天
THE END